人生所有变好的过程都不会太舒服
世界有本身的逻辑,人是无法将其改变的。有些逻辑上升到理论层面,就是人类认识的规律。规律只能发现和利用,而不能创造和违背。若将规律运用于生活之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出来,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道理。规律多用于自然界,道理则多适合人类社会。道理是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指南针,是我们生活的方向舵,是人生和生活的最高原则和方法。人生循道理而立足,依规律而处事,靠习惯而生活,凭感觉而开心,遵理性而幸福。没有道理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会像盲人骑瞎马一样,轻则乱闯乱撞处处碰壁,重则会坠入悬崖粉身碎骨。
经济学家喜欢用成本收益解析这个世界。成本就是你得到一样东西必须付出的所有资源的集合,人的所有行为都会产生成本。世上没有无本的买卖,无论你如何算计,成本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有人参与的活动,没有一件事不需要成本,而且收益越大相应的成本也越高,他们通常会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来佐证这个的理论。当你想要变好的时候,不舒服是必不可少的成本。
哲学家大都抽象恢宏,他们用辩证解释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必然有正反两面。有苦有乐,有好有坏,有顺有逆,有得有失,有受难就有舒服。对立统一,一句话把这个世界说透了。泰戈尔是懂哲学的,否则他说不出“只有经历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般的力量”这样饱含深刻哲理的句子。如果变好是去往天堂,那么不舒服就是行经地狱门前道路。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得好:通往天堂的路总要经过地狱的门口。
社会学家则更直接,他们从人性的角度,研究了人类舒爽的代价,得出了三个判断。一是:所有命运的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二是:凡是能让你当下“爽”的东西,一定也能让你“痛苦”。更有甚者说:痛苦是一种比快乐还重要的天分,巨大的痛苦会驱动一个人去做巨大的成就。他们的观点实际上与来自民间千百年就流传的国粹文化“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脉相承。
成功人士用他们奋斗的经历告诫人们,“每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都无不曾被痛苦吻过”。他们还说“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必须要远离自己的舒适区,主动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因为痛苦才是磨砺人生的最佳方式”。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如果马云没有当初上门推销黄页被拒的经历,也不会有今日阿里巴巴的如此火红。如果俞敏红没有提着浆糊桶沿街电线杆上贴广告,就不会有如今新东方人棚爆满的场景。
人其实是最怕改变的,人是习惯产物,一旦处于一种习惯的状态,不管这种状态是好是坏,都会产生一种自适的平衡,若要打破这种平衡,会从心底里特别不接受,并不自主的排斥和反对。因为改变的过程本身是痛苦的,改变是对习惯的打破。习惯的背后是思维格局。人最难也是最痛苦的就是思维格局的突破。就像那个没见过金銮殿的农民想象人生最好的生活就是左边一个油条铺,右边一个烧饼铺,皇帝想吃哪个吃哪个,而且不给钱。拾粪的伙计,给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了皇帝打把金叉子拾粪,并且街道两边的粪都归他一个人拾。见识决定命运,格局决定选择。人生变好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改变,而且首先是思维格局和习惯的改变。所以,这一改变过程不可能让人舒服。但你想取得某种成就,获得与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又只有“自古华山一条路”,别无选择。 人生如瀑布,没有断崖就冲不出雄伟的壮观,生命如大海,没有暗礁就激不起美丽的浪花。决定人最终结局的是你的格局和选择,是人性中最朴质最深刻的内涵和认知。人生是一场选择,走好选择的路,而不是选好路走,才能成就自己,拥有更好的未来。如果你选择了大海,就不要渴望风平浪静;如果你选择了天空,就别只期望万里晴空;如果你选择了人生,就别盼望一帆风顺。
人生所有让人变得优秀的选择,其过程都不会令人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