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心栏目
【信管学院】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
【信管学院】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4-14

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

“人性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为了解答这个人们好奇已久的问题,1979年,明尼苏达大学两位学者在著名的“双子城”开始了一项引发广泛关注的——双生子研究,它是指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在介绍其具体内容之前,我想分享一下了解到这项研究的原因。我曾看过美国PBS电台播出的一部纪录片:Twin Sisters,讲述了一对中国双胞胎姐妹分别被不同家庭收养,之后经过双方养父母的努力又重新建立起联系的故事。令人吃惊的是,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却有着相似的外貌和动作,以及更多惊人的相同之处。在展现感人至深的姐妹情谊和两个女孩的成长故事的同时,这部纪录片也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更深刻的话题——塑造这对姐妹的究竟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基因,还是收养家庭的环境?

事实上,这样成长在不同环境下的双胞胎兄弟或者姐妹并不是个例。时间追溯到二战时期,美国作为少有的没有被战争波及的超级大国,跨国领养了大量战争遗孤。在战乱和贫穷之下,许多家庭无法承担同时抚养一对双胞胎的重负,只能送出一位孩子,让他漂洋过海,去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另外一个家庭中。而这其中有很多是由同一枚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试想两颗一模一样的种子,拥有着100%一致的基因型,落在两片完全不同的土壤。你猜,若干年之后,它们会长成两棵完全不同的树木吗?

那么,现在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下“先天”与“后天”各自的范围。当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正式结合成为受精卵的那一瞬间,我们作为一个新生命个体诞生了。那一瞬间我们从父母身上继承到的遗传信息,便成为了“先天因素”。这些先天因素并不是全都会在胚胎或是婴儿期就显现出来,而与之对应的“后天因素”则包含着除了这些遗传信息以外的全部影响条件。

1983年起,研究者在许多收养机构和个人的协助下,一共征集、鉴定了一百多对成年的双胞胎或三胞胎,这其中有56对是同卵双胞胎,来自美国等8个不同国家。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研究者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心理测验和生理测量,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能够想到的维度。由此一来,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下文统称MZA)在这些维度上到底具有多大的相似性。但如果想要讨论影响这些相似性的到底是基因还是环境,就必然需要一个对照的标准——未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下文统称MZT)所具有的相似性。最终数据显示,无论是血压、心率、智力、性格还是宗教信仰,MZAMZT的相似性都极高。“这一事实今后不应再成为争论的焦点,现在是该考虑它的意义的时候了。”

事实上,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带有一定的“环境偏向”。在双生子研究进行的上世纪后半叶,心理学界依然被一种名叫“行为主义”的学派统治着。他们相信孩子生来就是一块“白板”,而日后这块白板上将会呈现怎样的图案色彩是可以完全通过后天的手段进行塑造的。换句话说,经验是人性塑造的基本因素甚至唯一因素。虽然这种“环境决定论”在当时已经受到很多质疑和反驳,但并没有哪一个研究能真正解答“环境决定论”、“基因决定论”和“二者共同决定论”间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所给出的惊人结果,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着眼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我想就像大家常说的那句话一样。在人生这场漫长的比赛中,你唯一的对手就是你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超越自我,在有限的“基因区间”中尽可能地发挥自由意志,不断追逐上限、挑战上限,去赢取一个属于自己的,不被定义的未来。

(/信息管理学院 计算机182班 罗妍)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