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活的强者
日前,江苏一名患有抑郁症的姑娘在点奶茶时,遇到一位聋哑人骑手。当她看到这位骑手努力工作的样子后,内心突然涌上一股温暖,觉得自己被治愈了。记者联系到这位特殊骑手,他写到:“我每天跑12个小时,想多挣钱给儿子办婚礼”。这样的身影和话语温暖了这名患有抑郁症的女孩,也温暖了我们。
但抑郁症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的第二大“杀手”。近年来,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抑郁症患者群体也逐渐朝着低龄化的趋势发展。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一些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低谷。
然而,迄今为止,抑郁症的病因并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一方面痛心于惊人的抑郁症现实,一方面我们的抑郁症的看病率仅有20%。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也是一大难题。患者要及时注意自己的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言语动作减少,反应迟钝,自责,疲惫等临床表现,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想自杀等平时不会出现的情绪。并且每天都长时间出现类似症状,持续至少两周。我们也要及时关心同伴,抑郁症患者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同伴之间要相互关心,及时察觉同伴的不正常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抑郁症患者。帮助他们时要清楚地表明你想帮助他们,只倾听不判断,并主动提供支持;了解更多关于抑郁症的情况;如可能,鼓励患者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主动陪患者一起赴约;如果规定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按处方服药,一定要耐心;帮助患者履行日常任务,采取规律的饮食和睡眠模式;鼓励患者经常运动和参加社会活动;如果患者有自残意识或已经伤害了自己,不要将他们单独留下,向急救卫生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寻求进一步帮助,同时拿走药物尖锐器具等物品。
抑郁症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的,抑郁症患者一定要积极寻求帮助和治疗,做自己生活的强者,减少悲剧的发生。
(文/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康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