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院】鸟笼效应:我没想买鸟
【信息管理学院】鸟笼效应:我没想买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08

​如何让一个人做他不喜欢的事?

比方说,他准备买一件正打折的上衣,但是他买好之后很快发现他没有可以用来搭配的裤子和鞋子,于是又额外地花了一笔钱去添置裤子和鞋子。

这就是“鸟笼效应”:偶然获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但是后面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并不是非要不可的东西。

为什么叫鸟笼呢?这源自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1907,詹姆斯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原本坚定立场的卡尔森最后迫于无奈,还是打破了自己立的flag,去买了一只鸟放在笼子里。这场打赌中,卡尔森输在了心理压力,这属于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认为有些东西就必须与另一些东西同时存在,不然就是不正常。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每次如此。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经济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箕子纣王那里汇报工作,偶然看到纣王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变化,这个细节在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箕子的见识非同一般,他见此情景真可谓诚惶诚恐,大惊失色,那这是一个怎样的细节令箕子如此呢?箕子所看到的其实就是纣王用了一双象牙的筷子,大家都知道象牙的筷子无疑是很奢侈的,但是纣王作为一国之君用这样一双筷子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哪个帝王不是披金戴玉的啊,箕子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原因就在于纣王早期是非常朴素的,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

后来果不其然如箕子所料,“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由此达昏庸残暴,就史实而言这只是后期的纣王,只可惜没有能够做到善始善终。

这种被别人用习惯的思维逻辑推理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 一些创新、改革碰到的阻力大多数就是来自于传统和习惯。突破惯性思维,才能获得进步,我们应该少用“鸟笼逻辑”去推断别人,也不要使自己陷于“鸟笼逻辑” 中,成为一个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的人。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