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院】浅谈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工商管理学院】浅谈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1-30

浅谈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有一个长远的清晰的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对于大学生更是如此。如果在大学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可以使大学的生活更有章法,取得的成就更加突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呢?

首先,我们应当先明白其概念及意义。而在这之前,我们要先明白“职业”一词的含义。“职”指职位、职责,“业”指从事的行业、事业、业务。因此,所谓职业,就是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它既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条件,同时还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标志。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变化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业的数量、种类日益增多;职业结构变化加快;脑力劳动职业增加;职业要求不断更新;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大量增加。因此,在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迅速的社会中,对于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就显得异常重要。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终生职业经历的模式,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的职业角色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从概念上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实质上是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具备以下特征: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持续性。那么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大体有以下三点:1.以职业生涯目标增强生命前进的动力;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组织和积累人力资本,满足发展需求。

其次,我们应当明白其原则和理念。对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择己所爱,择机所长,择己所利,择世所需。具体的话,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以不变应万变。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总是同时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要知道,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很多的,我们要学会化繁为简,学会把选择的考虑因素全面化,而把选择的决定因素单纯化。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取向。2.借鉴但不照搬。许多大学生常会借鉴学习同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经验,更有的人完全把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照搬过来。这种做法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完全的“克隆”就是一种类似投机的行为了,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是过于片面的决策行为。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性格、学识、特长、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毋庸置疑,盲目照搬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很不明智的。3.优势与劣势。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储存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一个人如果仅仅看到了自己的“长板”而忽略“短板”,那将会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我们要重视“短板”,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做很大的努力来试图改变我们的缺陷和不足,而不怎么去关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切忌过多地纠缠在自己的劣势上,而忽略了优势。

最后,我们就可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设计步骤分以下七点:1.正确评价自我。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我测验。二是计算机心理测验。三是自我评估。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赢得竞争优势。2.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这主要是分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等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3.职业选择。衡量职业选择是否正确的标准是看所选职业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是否与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相匹配。4.确定职业生涯路线。在职业确定后,就要考虑职业生涯路线。如:我想往哪条路线发展?我能往哪条路线发展?我可以往哪条路线发展?当认真思考回答以上问题后,你就会清楚的了解何种职业生涯路线更适合自己的发展。5.设定职业生涯目标。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6.制定职业生涯计划。计划要具体明确可行,以便定时检查。7.评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根据实际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估和修正,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过程中中我们还应该懂得一些技巧。如: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它在人们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作用。2.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带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因此我们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职业分析。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单纯的知识数量并不足以表明一个人真正的知识水平,大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还必须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4.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5.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的适应性考核,对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大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郑赟,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陈鹏,韦志兆.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工商管理学院 余汉峰)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