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症”一词突然红遍了网络。无数人都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一件事很紧迫,并且自己完全有能力去完成它,可是——我们就是不想做!“拖延症”,这个新生的网络词汇,几乎成为了80后的“国民疾病”。
有些习惯性拖延者其实是在通过刻意的期望管理,选择了“不可能好好完成任务”的姿态,人为地降低自己的期望,以此提高对结果的满意度。
拖延,究竟是什么呢?
拖延,是害怕任务完成的后果。有的习惯性拖延者会提前预想自己任务完成后的后果,有的拖延者害怕失败,有的拖延者可能害怕成功。对于害怕失败的拖延者们,他们往往是害怕承认自己的缺点而选择拖延。他们拖延行为的潜台词可能是:我要等到自己准备更充分时再开始。
而对于害怕成功的拖延者们,则是因为害怕自己过早的完成应该的任务,可能会被安排更多的任务,或是以后会被认为是“可以承担更多任务”的人。他们用拖延的方法,规避掉可能出现的责任和更多期待。
拖延成为期望管理的一种手段。因为,通过“拖延”这样一种方法,人们实际上是以“自我设障”来降低期望——让自己在明显不充分的时间里完成一个任务。如此一来,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他们也能大大方方地将此归结为:因为我没准备、我时间不够。即使这听起来并不理智,但对他们而言,也好过自己全力以赴却依然没获得满意的结果。
拖延,可能因为对未来缺乏实感。拖延者们往往在牺牲“未来的我”的满足感来成就“现在的我”的快感。人们对未来的时间感知也是不客观的。拖延者们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究竟还剩多少时间。而对未来缺乏现实感,也正是人们总是误以为“还有时间”、“总有下次”、“还有机会”的原因。
拖延,容易陷入“因心情差而拖延,因拖延而心情更差”的循环。越容易收到心情影响的人,就越有可能拖延。对于情绪低落、紧张或焦虑的人,光是改善情绪,就花费了他们大量的认知资源,更不要谈完成任务了。
不仅如此,拖延本身也会给人们带去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往往会让人觉得“自我挫败”。而自我批评带来的种种负面情绪,又加剧了拖延的行为,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戒掉拖延症,拥抱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作者/统计学院 陈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