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心栏目
【统计学院】 ''拖延''的真面目
【统计学院】 ''拖延''的真面目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2-08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症”一词突然红遍了网络。无数人都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一件事很紧迫,并且自己完全有能力去完成它,可是——我们就是不想做!“拖延症”,这个新生的网络词汇,几乎成为了80后的“国民疾病”。

有些习惯性拖延者其实是在通过刻意的期望管理,选择了不可能好好完成任务的姿态,人为地降低自己的期望,以此提高对结果的满意度。

拖延,究竟是什么呢?

拖延,是害怕任务完成的后果。有的习惯性拖延者会提前预想自己任务完成后的后果,有的拖延者害怕失败,有的拖延者可能害怕成功。对于害怕失败的拖延者们,他们往往是害怕承认自己的缺点而选择拖延。他们拖延行为的潜台词可能是:我要等到自己准备更充分时再开始。

而对于害怕成功的拖延者们,则是因为害怕自己过早的完成应该的任务,可能会被安排更多的任务,或是以后会被认为是可以承担更多任务的人。他们用拖延的方法,规避掉可能出现的责任和更多期待。

拖延成为期望管理的一种手段。因为,通过拖延这样一种方法,人们实际上是以自我设障来降低期望——让自己在明显不充分的时间里完成一个任务。如此一来,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他们也能大大方方地将此归结为:因为我没准备、我时间不够。即使这听起来并不理智,但对他们而言,也好过自己全力以赴却依然没获得满意的结果。

拖延,可能因为对未来缺乏实感。拖延者们往往在牺牲未来的我的满足感来成就“现在的我”的快感。人们对未来的时间感知也是不客观的。拖延者们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究竟还剩多少时间。而对未来缺乏现实感,也正是人们总是误以为还有时间总有下次还有机会的原因。

拖延,容易陷入“因心情差而拖延,因拖延而心情更差”的循环。越容易收到心情影响的人,就越有可能拖延。对于情绪低落、紧张或焦虑的人,光是改善情绪,就花费了他们大量的认知资源,更不要谈完成任务了。

不仅如此,拖延本身也会给人们带去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往往会让人觉得自我挫败。而自我批评带来的种种负面情绪,又加剧了拖延的行为,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戒掉拖延症,拥抱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作者/统计学院 陈思怡)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