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焦虑恐慌,积极向前行
2020年伊始,澳大利亚火灾和洪水、美伊动荡的局势、新疆地震、四川禽流感、尼日利亚传染疫情爆发,还有我们此时此刻全民对抗的新型冠状病毒。这大概是2020年的清早睁开眼点开微博头条必会出现的事件,好多人说,2020年,能不能跳过,2020年能不能重启……
在众多的危机事件中,我们体会到的都是来自事件本身对于我们的刺激,这些刺激反映在了我们的生理唤醒上、神经模式上、认知评估上或者个体的主观体验上。
例如,此次新冠病毒爆发事件,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我与大家一样在12月的某一天看到微博的一条热搜“华南海鲜市场7人感染不明原因肺炎”,我有一个爱点新闻评论的习惯,大家纷纷讨论听说是SARS,我并没有不以为然,接下来几天继续关注,但是一直没有更新追踪后续,直到钟南山明确指出肺炎存在人传人。
钟南山的一席话像是警钟一样敲醒了全国人民的警觉,大家纷纷囤积口罩,囤积粮食,如临大敌,此时,事件对于我们的刺激反映在了我们的认知与行为上,几天之内口罩库存售空,进货时间遥遥无期,大家又将消费能力对准了海外市场,代购口罩抢购一空,造假制开始出现,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随着事情的发展,国家开始统一采取防控办法,政府及医院对患者的诊断及具有接触式人群的隔离管控让每天的确诊人数逐渐以千人增加,媒体开始全面科普肺炎患者出现的症状及武汉地区医护诊疗的现状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种“不容乐观”的状态,有一些存在感冒或发热症状的患者开始对症诊断,怀疑自己是不是新冠肺炎患者,甚至很多没有症状的患者在接收到事件刺激之后会出现生理的唤醒而产生类似的症状,这些信息的接收让他们在个体的主观体验上更加焦虑和恐慌起来。
适当的紧张与警惕是对我们应对疫情有所帮助的,但是过度的焦虑与恐慌显然是不利于个体心理与身体健康的。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与其他人共享在一个群体事件中,那么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的因素就不单单是这个事件本身,还包括了群体和社会情境。在群体事件中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叫做情绪传染,是指个体自动化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表情、动作,以及其他非语言线索,从而获得与他人一致的情绪状态。
为了能够避免这种过度焦虑和恐慌的局面发生,我们可以有效地分配在家的时间,用部分时间做运动,提高代谢速率,培养一种新的技能,多学一种新的知识,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在积极的事情上面,也可以选择性地看积极的新闻,当你的情绪带入到积极的事件当中,同样也会在积极的群体共享中找到更积极的自己。
最后,我们一定要培养坚定的信心,面对重大疫情,当我们都带有积极的情绪去参与其中,最终也必将会得到积极的结果,愿当疫情退去,我们依然热爱生活。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作者/软件学院 缪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