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界限感
【经济学院】界限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1-30

界限感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界限。”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感觉叫“界限感”,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心理学也将“界限”分为了“外部界限”和“内部界限”。

外部界限:身体界限:关乎个人空间,包括隐私和身体。物资界限:决定你是否愿意给予或出借金钱、汽车、衣服、书籍、食物等。

内在界限:心理界限:关乎你的想法、价值观和信念等。情绪界限:这就像一条虚拟的线或力场,把你和他人隔离。健康的情绪界限能限制你向他人提建议、责怪他人或接受埋怨。你不会因为别人的负面情绪和问题而感到内疚,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话。

倘若界限不清,亦会造成诸多问题。

第一种是救世主型,这类人会将他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过度热心,过分卷入。第二种是控制型,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第三种是依赖型,想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做。更多的还有讨好型、敏感型、焦虑型……但他们都是界限感不强的体现。

“距离产生美”,是对“界限感”的最好诠释。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面临着诸多社会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舍友关系乃至情侣关系。但再怎么亲密,仍然需要有界限感。以情侣关系举例,在大学生活中两情相悦再正常不过,但在一起后还有经营与维护的问题。很多情侣往往会出现非常自然地使用对方的物品,如接听对方的电话,翻看对方的手机,理所当然地吩咐对方做事等现象。这就使得两个人在感情中没有了界限。也正因为失去了这种界限,导致在接下来的相处过程中产生了彼此间的不信任,乃至最终的不欢而散。

至于如何培养一种“界限感”,是我们健康成长所必须要克服的一道难关。

把别人的问题还给别人,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想要在一段关系有舒适的“界限感”,需要放开对关系的控制,把他人的问题还给对方。比如你期待我是什么样,我不要求你改变你的想法,但我并不需要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与此同时,自己也不应妄想越界去改变他人的想法,以此让对方来理解自己

要先成为自己,再是他人的恋人、朋友等。在大学中会遇到许多人许多事,你或许想与某个人交朋友,想与某个人建立恋爱关系,这些都没有问题。但你是你,有属于自己的界限,不能为了迎合他人而强行改变自己,而是努力散发自己的光芒吸引别人。

文/经济学院 苟轶​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