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心理知识科普
【艺术学院】心理知识科普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5-23

​心理知识科普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当的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欧美国家的心理学科普,比较知名的品牌比如英国的school of life是先以网站形式产生的,而再往前看,大众心理科普是以杂志和书籍为主要载体的。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一直存在,大众习惯了通过阅读和浏览网站获得信息,所以心理学科普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了比较良性的循环。

再看看中国,我个人的观察是,心理学其实在08年年汶川震以前并没有进入到主流舆论视野里,而心理学科普真正开始流行也是到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崛起之后。同一时期,中国网民直接跳过了电脑普及,进入了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

结果就是本来这就是个很新的学科,公众在10年,15年前才开始关注心理学,但是并不存在家喻户晓的期刊杂志,于是心理学科普主要就靠公众号来拓展影响力。但是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它的内容必须短平快,博人眼球,不能太复杂太详细,所以老百姓一接触到心理学科普就是公众号文章,知乎帖子等等形式。同时又由于电脑没有普及,所以人们的信息检索意识和能力都很弱,不懂得用搜索引擎,不懂得多来源求证观点知识。哪怕搜索了也找不到好内容,因为心理学科普是跟着社交媒体起来的,在社交媒体之前中文互联网上没有太多优质的科普网站。智能手机作为一个信息获取工具其实又很低效,因为各种app为了用户活跃和存留会利用算法推荐各种情绪煽动性高但信息质量低的内容。

所有这些因素混杂在一起,我们看到今天心理学科普的现状就是:虽然书是最好的科普媒介,但是几乎没人认真写书,因为不赚钱,因为人们不读书,因为辛辛苦苦写的书流量比不上别人标题党+蹭热度的网文。现有的心理学科普作者,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因为兴趣和空闲创作,但自身的从业经验和知识水平有限。真正资深的学者,因为无法或者不敢参与到社交媒体的注意力市场竞争力来,也不熟悉和公众对话的恰当方式,所以很少参与科普工作。少数一些科普大V进入全职角色之后又要赚钱和养活团队,所以经济利益主导下就不得不做短平快的内容,打造受众基础以方便之后变现。

最后,我还想给大家几点小建议,保持心理健康,需要你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要记得规范自己的作息时间,加强营养物质摄入,睡个好觉;最最重要的一定要记得,常常晒太阳,常常走进大自然;有空种种花,喝喝茶,静静地坐着,反思周围的美丽,释放压力。当然,每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不一定一致,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都是好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式,做心理健康的主人。

数媒视传201

梁虹秋月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