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心理科普
【艺术学院】心理科普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5-23

​心理科普

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平常但其实很有意思的事情,都蕴含心理学的原理。下面有10个心理学“常识,可能你没有全都听说过,但你定都遇到过!

1、巴纳细效应

巴纳细效应又称星相效应,是于1948年通过实验证明的种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缔的、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即使这种描述十分普通通、含糊不清广泛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样的人

2、老板效应

中国人一个普遍的弱点是特别怕板。有多怕?研究发现,中国人甚至将老板内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例如:在集体照中,人们能更快找到自己;可是有者板的照片存在时,却会降低找到自己照片的注度这种“老板效应”源于“惧上心理”,形成的原因与本土文化、教育、心理等方面有关而这种现象在西方人中是不存在的。

3、贝勃定律

原本1块的报纸到了10元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贝勃定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就会相对变弱了.从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人际交往中的三种角色心态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心态,即家长心态、成人心态和孩童心态。

有这样一个例子:三个人合伙做生意,最后赔了,甲说:“都怨你们,没有真本事,和你们合伙真是倒霉!乙说:”我觉得这次赔本有几个原因,-是我们三人想法不一,劲没往一处使。二是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客观阻力。丙说:都是我不好,我没干好工作,请你们原谅,我一定会改正,大家还是接着干吧。这段对话中,甲用长辈的口吻指责两位同事,显然是一种家长心态;乙非常冷静,像一个稳重、明理的成看人,属于成人心态;丙却像个小孩子,像作了错事一般,一个劲地求大家原谅,正处于孩童心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当中都存在着这三种角色心态。当我们处于家长心态时,心里便有“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意念。家长心态又大体分为两种:-种表现为对人刻薄,喜欢挑别人的缺点,另一种却容易对人表露情绪。-个人的家长心态属于哪种形式,是从父辈那里获得的。小时候父母爱怎样对我们,长大了我们就拥有什么样的家长心态。处于成人心态时,我们显得冷静、理智、客观,既不挑剔别人,也不会冲动任性,我们很有主见,作事有计划,临阵不慌。而处于孩童心态时,我们则表现得感情用事,做事不考虑后果,而且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影响。几乎每个人在与人交过程中,都有过这三种心态,只是比重不一而已。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固定角色者。长期处于家长心态的人很喜欢批评别人,或提出建议强迫你接受,要不就是喜欢干涉别人的生活,把你当作小孩一样照顾。当然能长期与之相处的只能是那些“终身孩童”们。“终身孩童”是那些长期处于孩童心理的人,就算活到五六十岁,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思想行为等各方面都俨然一个小孩子。他们一般没什么主见,凡事依赖别人的时候多,常常还不肯承担责任,做事流于冲动,生活上需要别人照顾和呵护。在与人交往时,他们喜欢引人注意,赢得赞许。而长期处于成人心态的人喜欢纯逻辑思维,他们做事非常理智,很少讲感情,常被人称为“冷血”。他们在生活中极少幽默,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与他们相处也是件非常乏味的事。

 

数媒204

郭子豪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