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你最大的催眠师?
谁是你最大的催眠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11

许多人将“催眠”狭隘地误解为:摇晃的怀表、任人摆布而显得可笑的言行、不可思议的控制,却忽略生活中广泛而常见的“催眠”:几乎每个人都在受着各种各样的暗示,出让主动的意识,被动地按照他者的指令走,却全然不知。

 

    “暗示”就像一棵没有重量的蒲公英,悄悄落在潜意识的土壤里,即使你的意识没有察觉,它也已经对你的言行起了作用。最简单的例子是广告效应。当你在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牙膏中,偏偏挑了印着某一种颜色、字体、品牌名或明星头像的牙膏盒,就是许多次你无意间看到的广告在悄悄地起作用了。这种作用尽管隐蔽,却非常顽固。

 


一位女心理医生说,她学习了催眠以后,才逐渐看清自己30多年来都是被一个简单的“暗示”所左右的。她出生以后,父母因为她是女儿而失望过,虽然也很爱她,但是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对她说:“你看你这么不听话,你妈生你的时候差点血崩死掉。”于是她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暗示:“我不够好,我不值得,我生出来是多余的,我应该感到愧疚。”她并没有察觉到,就是因为这种低自我价值感,她在很多时候不敢说不,总是去尽量讨好他人,她的男友挑剔她身材不好,她也觉得是自己的错。

 

她做任何事都非常努力,并且战战兢兢,只是因为在潜意识里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虽然我是女孩,但我和男孩一样强,一样有价值。”后来她成为了一名催眠师,在她十年的催眠治疗工作中,她发现中国许多女孩和她一样,都被一种低自尊的观念暗示着和催眠着。她说:“通常,父母是孩子最早和最大的催眠师。”

 

暗示真有那么大的力量吗?是。这就是很多人并不认可父母,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父母的某种翻版的原因。

 

    治疗的重要手段――催眠,并非许多人认为的是进入一种毫无知觉的状态,相反,它更像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反催眠”。它的目的是沉浸到潜意识中,看到那些自我不曾察觉的暗示,放下已有的壁垒和抵抗,回归清净与专注,反省习以为常的条件反射。

有催眠师说:“催眠状态其实是比平常更清醒的状态,可以具有比平常更深邃的智慧和洞察力。”

 

    按照催眠的这种作用,催眠并不神秘,它是在一种极其专注的状态下,诚实地观照自己的念头,追溯它们的来历,找到那些不再适应新情况的旧暗示,允许新观念的进入。可是,人的念头常常是非常顽固的,一旦扎根,就像《小王子》的猴面包树一样迅速地膨大,占据整个星球。因此,良好的催眠就是引入外界的暗示,形成消解旧有势力的力量。



    我们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受到过许多他人的暗示;我们的言行举止,也在对他人传递暗示。了解一点催眠的效应,是为了做一个更清醒、更自主的人。

我们要如何做自己最好的催眠师呢?

 

1.明白词汇的力量

 

每个词都带有能量,每个词都带给我们很多联想,正面的积极的词汇会让带给我们正面的联想,积极的能量,而负面的词汇带给我们的是相反的东西。同样因为“肥胖”有人说要“减肥”,有人说要“瘦身”,前者怎么减还是肥,后者说瘦身就瘦下来了,为什么?因为“减肥”二字让人联想到的还是“肥”,而后者呢让人联想到是自己很苗条的身材,苗条就是其目标,自然就有效。又如有人说我“不要紧张”“要克服紧张”,那我想说你为什么不说“我要轻松,要放松”。克服紧张带给你的是紧张的能量,而要轻松带给你是轻松自在的感觉。又如我要“克服自卑”,当说出这话时想到的是自己自卑的形象,换成我要“自信”多好,感觉多有力量。

 

2.潜意识不接受“不”“无”“没”等否定词汇

 

    催眠是在做潜意识的工作,潜意识接受信息有它自己的特点,有研究表明不接受否定词汇是潜意识工作特点之一。它接受信息时只抓根本,不管你给这个根本信息戴多少帽子,它可能都视而不见。举个例子来说,“你看不见你身边带红色的东西”,这时候你最先看见的就是红色的物件。又如这样的场面我们经常见到:孩子在前面跑得很快,后面妈妈追着使劲的喊“别跑,不要跑那么快”,你越说“别”,越说“不要”他跑得更快,所有身体的反应都是潜意识的,身体体会到的“跑”字,其实你只需要说停下来,慢下来可能会更有用点!



 

3.潜意识不区分你我他

 

    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指责别人,说别人的不是,“你怎么这么差劲”“你怎么这么笨”等,当我们说完别人我们自己也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感觉充满了负能量。为什么呢?明明是说别人,是别人的错,怎么影响到我们自己了呢?原来潜意识不去区分对象是谁,只知道这时的信息是核心词汇“笨”“差”等负性词,从而吸收到的也是负能量,当我们去赞美一个人很棒时,不管这个人是你自己也好,是别人也好,当听到“棒棒的”内心就感觉有力量,就开心。所以上天让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许原因就在这里吧,让你学会赞美时,不管对方是谁,带给自己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