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社会集体冷漠现象是必然?
【金融学院】社会集体冷漠现象是必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5-23

社会集体冷漠现象是必然?

1964313日也3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以为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与此。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的那个,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回复平静后,凶手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声,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楼上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曾经在伦敦的地铁站上曾经有一个小男孩晕倒13分钟,可来来回回多个行人都视若无睹,这样的现象让人不禁会思考是不是这个社会的道德集体沦丧造成这样的社会集体冷漠,其实不然,经过心理学家的大量的实验和数据证明,当许多人在场看到一个受害者时,很多人会出现一种责任推卸的状况,大家都认为这人群肯定会有一个人去救这个受害者,但这个人并不是自己,正是因为这样的集体意识,让很多受害者在众目睽睽之下丧失了性命。相反在一个人在场看到受害者时,多数情况下,人们不救受害者可能会让自己感到愧疚和自责。在这样的一个心理效应面前,看似是集体的道德沦丧,但实则是心理效应在作祟,就好似一座庙里只住着一个和尚的时候每天都有水喝,可当住了三个和尚的时候却没水喝了。正是他们的每个人心中都认为肯定会其他的和尚出去打水的,而这种局面也导致了他们最后凄凉的结局。与此类似的还有中国式过马路,如果是一个人或许并不敢大摇大摆地闯红灯,但是如果一群人的话则会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公然地破坏交通秩序。

目前心理学家仍在找寻破解这种心理效应的方法,在我看来,我觉得解决这个心理效应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从受害者角度思考问题,当朱诺比白遇害时,我们可想想,如果那个女孩就是我们自己呢,我们会渴望任何善意的好心人的帮助,而不是无助地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冷漠;当一群人闯红灯时,我们可以假设自己就是后面因为有人闯红灯而不得不面临堵车的自己,或许我们就会想要是他们没有闯红灯,那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了。因而在面对所有事时,不仅仅现在的责任分散的现象,我们应该从自己考虑到别人,正如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不再如此自私时,这个社会也将不再冷漠。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