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童心塑宠,伴我成长—… |
· | 工商管理学院举办“与… |
· | 5.25心理游园会顺… |
· | 工商管理学院成功举办… |
· | “心绽晴光,青春领航… |
· | 心灵绽放,“艺”彩纷… |
· | 工商管理学院成功举办… |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持续的失败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对现实感到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这个概念最初是心理学家Seligman在做动物实验时提出的,他当时做了一个现在看起来非常残忍的实验:
Seligman把狗关在笼子里,伴随蜂音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不掉,于是在笼里狂奔,惊恐哀叫。
在很多次电击之后,只要打开蜂音器,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却不再狂奔。后来就算把笼门打开,狗也没有选择逃出去,而是在电击出现前就倒地呻吟和颤抖,绝望地等待痛苦的到来,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一个人形成习得性无助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1. 屡次遭受失败,并且认为造成失败的因素是自己不可控的;
2. 感到自己的努力对结果没产生任何作用,形成了“我根本无能为力”的认知;
3. 认为未来的事情也同样会失败;
4.这些认识和预判对我们产生影响,导致我们对任何要尝试的事情都提不起劲儿。
此时,如果我们再次面临类似的情况时,可能会产生情绪抑郁、焦虑和选择逃避,开始放弃和沉沦。但如果想要有所改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到你过去的失败和挫折并非是命中注定,你对自己的生活也并非无能为力。
如何扭转习得性无助?
1. 随时关注“变化”
当研究者把笼子的门打开时,已经习得性无助的狗不再努力挣扎了,而是自我放弃式地等待痛苦的来临。习得性无助最可怕之处,就是尽管有扭转的机会,但却视而不见。所以心理学家鼓励人们积极关注身边的变化,抓住可以改变局面的机会。很多时候并不是“无法改变”,而是我们太坚信“无法改变”,习惯性的忽略的转机。
2. 改变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认为,当我们把失败归因为自身的、普遍的、稳定的因素时, 就容易产生无望感,也容易放弃努力。
比如认为自己就是天生情商低,不善于沟通。这是无法改变的特质,所以也没必要努力了。而如果我们改变归因方式,试着将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动机不足,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也许能够对未来产生积极的期待
3. 设定合理目标
当你振奋精神,想要重新打一仗时,别忘了给自己设定合理的小目标。研究发现成功的体验将有利于缓解习得性无助,因此从小目标开始,让自己感受一点点成功的滋味。
4. 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如果你还是沉浸在这种绝望和无助感里,自认为无法自救,那么你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所说的那样: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作者/统计学院 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