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走进晕轮
【金融学院】走进晕轮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4-04

走进晕轮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人的主观印象里,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美好的一面,却掩盖了在他身上所具有的其他不足之处。我认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心理,人们往往只是看到了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更好的一点,便从这一点推及其他的方面,就像人们常说的一白遮百丑。这样容易使人们对人或事做出错误的评价。大多时候一个人或一样东西的外表与他的内在并没有必然联系。像黑寡妇、食人花一类外表与内在形成鲜明对比。但晕轮效应却常常使我们把这些本无关联的东西自动联系在一起。

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准备了两份试卷,其中一份前面的题目错的较多,另一份后面的题目错的较多,其实两组之间的正确率是相同的,然后让人们根据试卷的情况对这两个人进行评价。结果出人意料,人们认为那些前面做对比较多的人更聪明,他们后面的错误,只是不小心罢了,而那些前面错误比较多的人被认为学习不好,后面做对了也是纯属侥幸。

这便是晕伦效应又一个有力的例证。这个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曝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这是因为平日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是他们那光鲜外表下的那圈月晕,极具迷惑性,而他们的真实人格却是不为我们所知的,仅仅是我们大脑联想出的而已。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一效应,便可以好好的克服它的弊端。与素不相识的人见面时注意第一印象,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与朋友相处时又不能简单的以貌取人,而是去深入了解对方的心理、行为与思想,在提及某类人时不要贴上标签,比如,提起教师就会想到文质彬彬,而谈到商人总是唯利是图。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