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针对性沟通与疏导
【人文学院】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针对性沟通与疏导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5-30

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针对性沟通与疏导

5月9日,成都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报警称成都49中学校内有人从楼上跳下。高楼坠亡,排除他杀,排除欺凌,基本可认定该生(小林)是因个人问题轻生。

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据媒体调查显示,小林手腕上有明显伤口,疑似多次割腕。而小林父母称,“孩子成绩不错,性格开朗,平时住校,周末她接回家一般都是有说有笑的,孩子对学习也很有自信,有自己的规划,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异样。”学校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小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从一些同学和小林在QQ聊天中的话语中即可发现,小林性格相对内向,情绪低落,内心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有轻生想法。然而,家长对此却毫无察觉,甚至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这不得不说,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关心存在缺失,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学校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缺乏针对性心理疏导与教育,很难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真正洞察与及时治疗与疏导。

当然,悲剧发生不仅仅只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协力合作,更重要的是个人应当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学会与他人沟通,正确看待“心理健康”。如此,才能真正补齐心理健康教育“短板”。

人文学院/张文怡)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