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踢猫效应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踢猫效应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5-30

​踢猫效应

你是否曾因偶然时间导致心情不畅,回家后却对父母大喊大叫,或是将怒气撒向朋友?又是否在平复怒气之后又暗暗自责,不应如此?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它所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并且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甚至深受其害。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烦心事,使我们的情绪变坏,这个时候我们的潜意识就会促使我们寻找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但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这个“弱者”却常常是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的朋友。我们深知道他们爱我们,知道可以在这里倾倒自己的坏情绪,但在心情平复之后又追悔莫及,明白这种坏情绪的单向倾倒正在慢慢消磨对方对我们的爱。

关于“踢猫效应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踢猫效应”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时候,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作为“猫”的被发泄者,作为发泄者的我们同样也会深受其害。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情绪不佳时,忍不住向朋友倾倒这种情绪。朋友原本可能不错的情绪可能立刻就变坏了,甚至因此感到受伤而想远离你。虽然事后的道歉能有所弥补,但我们也都明白,伤口愈合却会留下疤。

此外,“踢猫效应”在我们受到批评的时候出现也正是我们不能正面而理性地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的结果,这种行为既不能不仅于事无补,无法提升我们自己,反而更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尽可能的避免“踢猫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在恰当的时间、地点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

最后,愿你日后生活中永远不会加入“踢猫”的队伍,更不会成为那一只“猫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陈天赐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