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院】内卷化的心理学效应
【会计学院】内卷化的心理学效应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1-30

内卷化的心理学效应

​关于内卷,一个经典的定义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层面上的内卷,指的是一种群体无意识行为。

什么是群体无意识行为?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1875-1961[1])的分析心理学用语。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由荣格在1922年的《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

 比如:在一个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一群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原本无忧无虑的上课、生活,同学们过着不紧不慢的日子。突然有一天,有几个学生没白天没黑夜地学习,这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压力。因为如果别人在拼命学习,自己不去学习的话很有可能被超过去。久而久之,整个学校的学生都紧张起来,不太想学习的学生也被迫加入了这场竞争之中。

一上大学,我们体验到的就是一个新制度的残酷。绩点综测选课保研出国推免,一堆一知半解的东西重复地出现在老师,学长学姐的口中,仿佛刻入了每个人的DNA之中。于是,我们早起占座,我们线上抢图书馆的座位,我们一股脑地去加学生组织,我们买了一堆看不懂的专业书……

内卷最开始在国内名牌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并且迅速在各高校中流行。具体来看,大学内卷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为了提高或保持绩点的竞争力,大学生的课业论文字数会成倍超过下限要求(要求写3000字,结果舍友写了30000字);努力完成各种加分作业(如思政课疯狂发言);会通过各种课下提问和老师、助教“混脸熟”……内卷已经成为一种高校学生的流行文化和生存哲学。

但是我们要知道,“随波逐流的人是没有未来的。”

逃离内卷是现在压力竞争之下一定要做的事。并不是让人消极怠工,而是逃离社会的无敌漩涡,抽离出来,找到自我,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努力。

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式,从盲目的同质化和一体化竞争中走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走差异化、个性化的路子,弄明白“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不一样的我”;摆脱社会束缚在每个人身上的价值观,我们才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大道至简,举重若轻。希望大家能在大学四年里活出自我,“不死而殉道”。走出内卷的囚徒困境,看见远方的美好,找到生活的意义。

                      (文/会计学院 邱曦铃)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庐山南大道 邮编:330013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